广州: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力争全年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3日 11:15
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国的第9个环境日。今年中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在现代化环境治理中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
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磅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广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力争全年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同时要求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据了解,广州市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通过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环境治理等一大批绿色项目顺利实施,有力推动了广州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22年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100亿元绿色资产支持票据,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创新推出“碳足迹”挂钩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去年,番禺支行、增城支行分别为区内高新制造业企业提供超2600万“碳足迹”支持贷款,有效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向绿色转型。
招商银行作为主承销商,辅导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于银行证券市场首次亮相,成功注册银行间债券市场绿色超短期融资券额度12亿元,涉及清洁能源公交车11,160辆、新能源出租车9,890辆。
力争从“试验区”升格为“示范区” 2017年6月以来,国务院先后在全国七省十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自下而上”探索地方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广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东省、广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出台系列政策,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人民银行总行组织的试验区建设成效自评价中,广州连续四次位列综合排名第一。截至2022年末,广州绿色贷款余额7913.95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比重11.48%,居全省首位,五年增长2.7倍。广州地区累计发行各类人民币绿色债券1308亿元、境外绿色债券15.4亿美元,包括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碳中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非金融企业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贴标债券等多个“首单”绿色债券,也包括绿色企业债、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等各类绿色债券品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现货成交量2.1亿吨,成交额达56.4亿元,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位。时至今日,广州获批成为试验区已满五年,目前正在积极向国家争取升格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日前在参加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时,表示广州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改的试点城市之一,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广州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实践证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事业是国家高位推动、地方积极实践的一个成功案例。 制定绿色金融条例 强化法治保障 2021年至今,已有深圳、上海浦东、湖州等地出台了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绿色金融的标准与监管、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等,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和市场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发布的《方案》强调了“推动制定《广州市绿色金融条例》,强化绿色金融法治保障。”首次明确将法治建设作为推动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据悉,《条例》目前已纳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被列为预备项目,由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研和起草工作,视情况安排审议。条例的制定,将有望推动金融机构内部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激励作用,动员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将为广州市发展绿色金融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设碳账户体系 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 在碳市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升级完善“穗绿融”平台,积极推进企业碳账户和碳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个人碳账户模式,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 2022年9月20日,广州市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序推进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据悉,广州自2022年6月正式推广碳账户应用以来,实现开通企业碳账户超800家,注册用户超2300人,累计能耗填报次数约14000次,形成企业评级报告近400份,促成授信绿色金融贷款15亿元。 为实现产融结合,“穗碳计算器”小程序开发了“绿色金融专区”。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率先在绿色金融专区上线了专属碳金融产品,将企业碳排放等级与融资服务相挂钩,支持了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广州赛宝认证中心研发了企业碳排放评价指南,对比企业所在行业基准值将企业评价贴标为A、B、C、D、E五个等级,衡量企业碳排放表现,并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实施第三方核查,确保数据准确、评级合理。 个人碳账户建设方面,《方案》提出“探索个人碳账户模式”。早在今年2月,广州市出台的《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实施办法》,就提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普惠、自愿减排项目、碳中和行动等碳减排工具产品和服务,降低碳减排项目融资成本,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 据悉,目前广州部分机构已在积极探索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如工商银行广州分行与南方电网合作发行了绿色低碳主题联名信用卡,通过量化个人绿色支付、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数据,把数据转化为绿色低碳能量,以兑换各种金融类权益。截止2023年3月末全国累计发卡5.6万张。 同样地,广东岭南通公司和广州羊城通公司以广州为试点打造了国内公共交通领域首个可核算、可追溯的碳普惠激励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乘客个人低碳行为轨迹、推算出行里程,根据碳积分方法计算减碳量并以积分的形式进行碳权益回馈,市民可利用碳积分兑换公共交通乘车票、商家代金券等商品。截至2023年4月,已累计产生清结算服务收入3461万元,碳币用户数1855万,发放碳积分超过15.72亿,实践成效显著。 积极发挥平台服务功能 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积极发挥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广州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和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等平台功能。 为此,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黄志海表示,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广州绿色金融重要服务平台”目标定位,积极构建广州绿色金融的“宣传矩阵”、“知识服务”、“人才智库”和“活动引擎”等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四大板块,打造“广州绿色金融专家库”、“广东金融大讲堂”绿金专题电视节目、“菁英课堂”公益培训、《绿金政策汇编》、《绿色金融产品指南》、绿色金融创新案例评选、《广州绿色金融》杂志、“走进绿企”交流活动等系列品牌,形成了“活动+内容+政策+产品+案例+人才”的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广州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他提到,协会目前正深度参与我市各项绿色金融工作,积极配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出台《广州市绿色金融条例》、建设企业碳账户体系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