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广州金融: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2日 10:28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多措并举推动广州金融系统政策和服务共同发力,着力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良好的金融生态推动改革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聚力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为广州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更好发挥“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作用贡献金融力量。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引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之花

  广州金融系统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通过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扎实开展银企对接、大力发展科技信贷、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等举措,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2023年11月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04.1亿元、36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15.0%,分别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7.7个、4.0个百分点。

  一是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把好科技金融发展脉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截至2023年11月末,引导19家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369亿元,惠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科创主体6579户。多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从制度上明确提出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具体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各类科技型企业项目、重点科创产业链群集聚。

  二是扎实开展银企对接,筑牢科技与金融融合节点。依托“粤信融”平台搭建“稳企业保就业平台”,将工信、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科创领域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向银行精准推送,便利银行机构提供“一企一策”对接服务。开展“科技金融特派员”等活动,指导金融机构选择科技金融特派员,为企业提供“找贷款”“找投资”“找政策”“找场地”“找培训”智能对接服务。自2020年开展相关活动以来,已累计举办科技金融对接活动近1200场,促成上千家企业获得融资超232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信贷,提高金融精准滴灌能力。建立健全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体系,有效缓解初创科技企业传统抵质押物不足难题。2023年以来,全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超170亿元,受惠企业超500家。推动广州金融机构设立科技专营机构超30家,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如,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于2012年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番禺天安科技支行,配套出台客户准入、不良容忍等8个单独机制,搭建起科技信贷专营体系。

  四是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呵护全生命周期成长路径。推动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50亿元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探索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丰富风投创投退出渠道。推动科技企业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全国首单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全国首单纯商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有效将科研机构、企业知识产权无形资产通过金融手段转化为有形资产。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州以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在绿色低碳领域优化配置,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2023年9月末,广州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9.8%,比各项贷款增速快18.8个百分点。广州连续4年在全国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广州金融机构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跨境融资业务、全国首单绿色及可持续存款跨境联动业务、全国首单“三绿”资产支持票据等,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开辟央行再贴现业务“绿色通道”,积极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广州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活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2023年1-11月,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为广州绿色低碳领域提供再贴现资金支持合计107亿元,绿色票据再贴现支持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85%。截至2023年11月末,广州金融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碳减排贷款237亿元,惠及企业432家,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2万吨。

  二是强化创新引领,精准匹配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需求。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将环境权益纳入抵押担保品和保险保障范围,创新推出并落地一系列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将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量等碳信用信息纳入差异化授信审批决策流程,推出并落地贷款利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或碳减排量挂钩的“碳惠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减排挂钩贷”等系列转型金融产品,帮助高碳排放、高污染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银行机构设立绿色支行、气候支行、零碳网点等,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经营管理、业务拓展各个环节。

  三是强化联动发展,构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多元金融业态。推动广州金融机构加强联动创新,在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保险、绿色期货、绿色融资租赁、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方面大力探索,形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业态。如,农业银行广州分行联动农银投资支持“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混改引战”项目股权投资10亿元,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万联证券支持广州地铁成功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兴业银行广州分行支持南网融资租赁公司发行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截至2023年11月末,广州绿色债券余额3659亿元,居省内各地市之首,占全省绿色债券余额的62.7%。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营造有力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普惠金融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我国经济走向全面恢复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完善配套工作机制、推动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多项举措,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取得了普惠小微贷款“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积极成效,有效增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韧性。截至2023年11月末,广州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398亿元,同比增长24.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46.1万户,同比增长13.8%。

  一是坚持金融为民,最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从支持普惠小微纾困发展、助力重点领域转型升级等方面持续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通过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广州地区释放流动资金合计796.3亿元,直接惠及2.55万余户市场主体。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至2024年末,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1.39亿元,支持扩大普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近8400亿元。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下,2023年1-11月,全市新增各项贷款7067亿元,新增额占全省比重为31.2%。

  二是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构建“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普惠金融经营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普惠性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小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出台贴息支持政策。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落地见效,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等领域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11月末,广州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398亿元,同比增长24.9%。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46.1万户,同比增长13.8%。2022年以来,享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的贷款已发放超4100笔,金额超54亿元,公示贴息金额约6400万元。

  三是聚焦增点拓面,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扩面、赋能、下沉。深入企业园区、商圈等重点区域开展政策宣传,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梳理形成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科创企业等多个领域信贷产品服务手册并公开发布,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通过“粤信融”平台精准识别企业经营和信用情况,为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截至2023年11月末,广州地区“粤信融”平台累计促成银企对接37.8万笔、金额1546亿元,惠及全市11.1万户市场主体。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构建多层次“老有所养”金融服务体系

  抓好养老金融发展不仅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一环,更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关键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助力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支持养老产业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支持养老行业发展理念。

  一是完善养老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实现“老有所依”。统筹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高质量发展。广州作为全国36个先行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城市(地区)之一,自2022年11月开展试点以来,已经建立起“线上+线下”“人工+智能”立体化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17家试点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达323万户,居全国前列。推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如渤海银行广州分行在广州组建11支养老规划师团队,更好地服务广州地区居民养老理财的需求。广州地区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如,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加强养老产业信贷支持,为广州市麓景路养老公寓项目改造提供“养老+住房租赁”的综合授信服务方案,办理8年期5000万元住房租赁贷款。

  二是细节之处打造适老金融服务环境,实现“老有所乐”。提高金融末梢服务老年群体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围绕长辈客群特征和行为习惯,在网点入口处增设无障碍设施,客户等候区设置爱心座椅,加高靠背、增加扶手、配置靠垫等,为老年人客户群体完善网点硬件设施。提高智能化设备适老化应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聚焦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过程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指导银行机构推出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等版本手机银行APP,对接出行、医疗、社保、缴费、健康等平台场景,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智能化的支付服务。

  三是金融教育助力养老政策深入人心,实现“老有所学”。线下,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创新“政银合作”宣传模式,发挥银行机构“金融顾问”一对一负责的宣传优势,建立深入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宣传机制。建设银行广州分行积极走进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宣讲服务。2023年以来,共组织超100场个人养老金业务主题宣讲活动。线上,指导渤海银行广州分行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开设“养老规划师说”专栏,制作丰富多彩的宣教素材,向新市民普及个人养老金知识。泰康人寿在做好线上政策宣传的同时,以泰康家庭医生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便捷、专业的线上医疗服务。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书写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新篇章

  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将在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坚持服务实体、创新驱动、公平普惠、审慎监管等原则,从数字化转型、数据能力建设、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广州地区数字金融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聚焦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综合采用政策解读、定期评估、案例提炼等方式推动广州金融业全面落实数字金融发展规划任务目标,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95%的银行机构制定了未来几年内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及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82%的银行机构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职能部门,出台企业级数据规划和发展战略,同时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平台,积极推动跨部门信息规范共享。82%的银行机构已开展云平台和分布式技术建设,并稳步推动应用系统上云。

  二是激活数据潜能,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精心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截至2023年11月末,所有14个试点项目均已建成并通过结项验收,实现跨层级、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数据能力建设方面,广发银行等机构通过打造“集中式+联邦式”数据中台,构建“湖仓一体”数据架构,在业务应用上实现更快速和安全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使用。数据规范共享方面,指导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珠三角征信链”平台,实现上链信用信息9406万条,服务金融机构累计查询企业信用报告635万笔。数据融合应用方面,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等机构通过融合交易、征信、税务、工商、司法等多维度数据,不断优化小微企业信贷风控模型,加快构建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智慧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健全监管机制,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广州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地区,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不断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深化粤港澳三地金融科技交流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先后对外公示14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含2个跨境金融创新应用),已有4个创新应用成功完成测试。同时,加强与港澳地区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香港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澳门创新项目监管要求的联网对接,为跨境创新应用提供一站式测试受理服务。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推动辖内金融机构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满足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要,助力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电话:020-83702021
邮箱:gzgfa2020@163.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1403室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 . 备案号:粤ICP备20211117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