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2021年保险资金“双碳”投资超万亿元 保险业唱好绿色发展主旋律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7日 09:43  

“十四五”时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旋律。过去一年,保险业在绿色领域持续护航,在“双碳”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披露,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金投资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

前不久发布的《保险碳中和系列报告》指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今年是应对绿色转型的关键一年,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产品创新与持续发展,探索产品边界,应对绿色转型带来的风险管理挑战,将产生长足价值和影响。

 

筑基绿色保险产品体系

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与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以较低成本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作为市场化碳排放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保险业在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交通发展、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巨灾应对能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2021年,不少大型险企搭建自身的绿色保险体系,针对上述这些领域存在的风险痛点,积极优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绿色保险产品,为减排项目和技术提供相关保险、碳风险管理和碳减排服务,如针对环境污染的责任保险、创新发展的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类产品;为环境因素造成影响的灾害损失兜底、针对新兴能源推出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产品等,以绿色保险赋能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福建省试点落地并在多地推广、保险资管行业编制的第一只ESG债券指数发布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保险落地,保险业在支持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成果。

今年1月7日,中国太保产险联合地方政府签署长三角示范区内首个水质保险项目,通过花费固定的小额成本,依靠保险杠杆功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险资巨头持续加码绿色投资

在政策引导下,险企对绿色投资的关注与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绿色投资已成为保险资金重要的配置领域之一。

据统计,2021年,保险业加快ESG投资落地,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累计已达上万亿元。

2021年7月15日,中国太保参与投资目前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21年12月7日,中国人寿集团战略投资的华电福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引战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规模为20亿元

前不久,平安产险发布公告称,投资平安创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嘉兴卓瑞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总投资额为14.995亿元。据介绍,该项目主要投资于电力行业,支持被投标的提升新能源发展潜力。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绿色投资规模已达2088.86亿元。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在绿色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8月底,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10601.76亿元。其中,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及规模,包括交通3306.22亿元、能源3211.05亿元、水利695.04亿元、市政564.61亿元等。

 

推进绿色保险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但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产品供给、保障覆盖广度与深度、风险数据积累、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

2021年5月,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发布《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倡议书》,倡议各保险机构积极探索拟定保险资金负责任投资原则及绿色投资标准,深入发掘“双碳”目标投资机遇,带头实施“低碳”经营方式转型。2021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召开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推进绿色保险产品、服务、技术等标准化建设,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当前保险行业正在积极搭建绿色保险体系,但缺口仍然巨大。整体来看,我国绿色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运营经验有限,数据积累匮乏等问题无法急于求成,距离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渗透绿色理念的目标任重道远。”一位行业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持续扩大,保险业落实双碳目标将大有可为。下一步,保险业在加快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资产端,强化精准布局,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在负债端,加强风险管理,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面立体的服务保障。

电话:020-83702021
邮箱:gzgfa2020@163.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1403室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 . 备案号:粤ICP备20211117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