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着力强化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三大功能”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2日 08:45  

640 (12).jpg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绿色贷款余额15865.92亿元,同比增长55.5%;大湾区内地九市绿色债券余额超两千亿元。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是金融系统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一直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高度重视大湾区绿色金融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大湾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白鹤祥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广州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在全国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自评价中,连续三次位列综合排名第一,2020年被国际金融论坛(IFF)授予全球绿色金融特别贡献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晓丽


  广东初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

  广州日报:请问大湾区绿色金融取得如此成效的背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是如何发力的呢?

  白鹤祥:构建“五大支柱”、激活“三大功能”是人民银行确立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按照这个工作思路,广东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发力:

  一是建立绿色金融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综合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绿色金融评价等工具,并促成广州等地市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初步建立起货币信贷政策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协调联动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绿色信贷投放。

  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逐步健全。大湾区机构深度参与制定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三项国家层面绿色金融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为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环境权益融资业务和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界定。

  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绿色信贷方面,创新抵质押方式,推动大湾区金融机构创新“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绿色电桩融”“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几十个信贷产品。在绿色债券方面,注重调动境内外两个债券市场资源,推动绿色债券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推动并促成大湾区企业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全国首单挂钩碳市场履约债券、全国首支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全国首支碳中和乡村振兴绿色中期票据、澳门债券市场首支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

  四是推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大湾区内地13家法人银行机构从2021年起试点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并将披露报告在“粤信融”平台集中挂网、公开发布,创造国内首个由区域统一组织、集中公开展示的披露模式。

  五是深化粤港澳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在监管层面,将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绿色金融标准建设以及赴港澳发行绿色债券等列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议题。在市场层面,推动广东金融学会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联合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澳门银行公会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指导市场机构加强信息交流、业务沟通并推出跨境绿色金融标准及产品。

  经过五年的实践,广东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已经初步建立,并推动绿色金融“三大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资源配置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日趋完善,碳市场定价机制逐步建立。目前,广东碳市场在全国区域碳市场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广州期货交易所的设立为碳期货等衍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有望进一步推动碳定价机制趋于完善。


  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得天独厚

  广州日报:大湾区绿色金融硕果累累,有哪些发展优势?

  白鹤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这里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寄予厚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大湾区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撑作用,明确提出了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定位。大湾区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从生产角度,大湾区作为全球的重要生产制造基地面临迫切的绿色转型升级压力;从生活角度,大湾区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系统压力与日俱增,绿色湾区、美丽湾区的建设更加紧迫。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绿色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产业、大湾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领域,都迫切需要海量的绿色低碳投资,这为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此外,大湾区金融资源丰富、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较强、金融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国际化程度较高。更重要的是,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多地开花、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已经具备在大湾区乃至全国进行复制推广的条件。

  广州作为内地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已经在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香港引领大湾区绿色债券发行,澳门正逐步成为内地与葡语系国家在绿色金融、低碳发展方面相互合作的平台和桥梁,深圳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在发展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方面优势明显。


  配套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绿色认证体系不够完善

  广州日报: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有哪些痛点难点?

  白鹤祥:当前绿色金融面临配套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所依赖的绿色认证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绿色项目普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项目收益率不高、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且需要增加项目环境评估、第三方认证等额外成本,亟须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风险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以更大的力度引导各方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项目领域。目前,大湾区除少数城市已出台专门的绿色金融奖补政策外,其它城市尚未出台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绿色金融业务首先要对企业、项目进行识别,以保证资金流向绿色领域,并防止出现“洗绿”行为,这就离不开绿色认证或绿色认定。

  目前与绿色金融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仍需建立和完善,比如,要组织推动绿色项目库建设,以便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要组织建立科学权威的企业碳账户体系,以便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与碳强度挂钩的信贷产品或金融支持模式。

  广州日报:“双碳”目标下,大湾区绿色金融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接下来政策还会如何发力?

  白鹤祥:在“双碳”目标下,大湾区要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行为等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对绿色低碳资金的需求十分庞大。绿色金融要担负其重要责任,继续发挥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能”,进一步夯实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五大支柱”,满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电话:020-83702021
邮箱:gzgfa2020@163.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1403室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 . 备案号:粤ICP备20211117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