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绿金委联合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共同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第二阶段研究报告》中文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1日 14:54
2022年9月,广东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广东绿金委”)联合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简称“香港绿金协”)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年会上正式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第二阶段研究报告》(英文版)。为进一步扩大报告影响力,广东绿金委牵头对报告进行编译,并于2022年10月20日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第二阶段研究报告》(中文版)(简称“CGT报告”)。
《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 (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具有全球普适性,兼顾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生产结构与能力,具备在各生产环节界定绿色属性的灵活性、包容性和拓展性,包括了中欧所共同认可的、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为推动《共同分类目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落地应用,吸引国际资本支持湾区绿色发展,2022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正式成立跨境绿金产品标准工作组(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由香港绿金协担任工作组组长、广东绿金委担任联席组长,澳门银行公会、深圳绿色金融协会作为参与成员单位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2022年6月和9月,工作组分别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第一阶段研究报告:推进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采用共同分类目录的原则》和《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第二阶段研究报告》(英文版)。
此次发布的CGT报告是通过广泛征询专家学者意见,基于文献和资料梳理,以《共同分类目录》的应用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旨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CGT报告对《共同分类目录》的用户群体进行梳理和分类,并基于不同的用户群体,重点研究和分析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应用《共同分类目录》的6个主要应用场景:债务融资、投资策略、基准指数、公司披露、投资者披露和政策制定,探索《共同分类目录》为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可持续金融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CGT报告的发布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助力构建“服务市场、双向互信”的应用体系。CGT报告从政策到市场层面,以应用案例的形式生动呈现各环节市场实践,为内地与香港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支持,助力构建“服务市场、双向互信”的《共同分类目录》应用体系,对境内外相关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和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二是加快《共同分类目录》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共同分类目录》的应用涉及国内外机构,CGT报告中英文双语版本面向全球发布,有助于加深不同区域的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对《共同分类目录》的理解,进而扩大影响辐射范围,加快推动国内外市场机构主动推广应用《共同分类目录》。三是提升大湾区在绿色金融标准协同应用的全球影响力。《共同分类目录》应用范围覆盖了资金体量庞大的中国和欧洲资本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CGT报告的发布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之间基于《共同分类目录》实现应用落地,将香港作为大湾区内地城市与境外联通的“超级联系人”,为大湾区绿色发展吸引国际资本,带动扩大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投融资规模,有助于提升大湾区在绿色金融标准协同应用的全球影响力。
下一步,在中国绿金委和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指导下,广东绿金委将持续深入参与研究,聚焦于如何推进《共同分类目录》的市场实践,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企业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国际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应用《共同分类目录》开展绿色跨境融资,鼓励国际发行人在中国境内运用《共同分类目录》发行绿色熊猫债,提升湾区绿色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二是推动大湾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融资活动中参考运用《共同分类目录》,加强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绿色金融与绿色投资的战略合作,助力大湾区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金融枢纽。三是进一步促进粤港两地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持续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互认工作,为绿色金融标准国际合作探索“大湾区”经验。
广东绿金委由广东金融学会于2017年正式设立,秘书处设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广东绿金委是从事绿色金融研究、推动绿色投融资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机构投资者中形成绿色投资理念和强化能力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协调的专业委员会。现行组织架构分设专家成员和单位成员,涵盖逾百位专家和69个单位成员,覆盖广东省(不包括深圳)的主要法人金融机构、研究院以及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