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中诚信绿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发布的重要意义和解读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7日 08:42  

2022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与此前发布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绿色融资统计制度》、《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级指标》、《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相比,该《指引》是中国银保监会对银行业保险业提出的一个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指引》的发布,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金融”是支持绿色发展的血液,双碳目标下,《指引》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管理要求,将倒逼融资主体加强基于环境、社会、治理的能力提升,推动经济的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层面,中国是政府层面首个系统提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全面顶层设计的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指引》的提出,以及《指引》对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要求的全面提升,对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利益相关方尤其客户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绿色金融发展已历经数年,《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对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从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具体实施等方向提出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要求,包括“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等,相较之前的相关政策制度,该《指引》的要求提升集中体现在八大方面:

一是将对银行业保险业的绿色金融发展要求,自之前侧重环境维度提升至环境(E)、社会(S)、治理(G)三个维度。在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相关的绿色信贷标准、绿色保险标准等在一定程度上,侧重绿色属性和环境风险的管理。在历经数年发展,积累一定基础后,全面提升对于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绿色发展要求,已经到了合适的时间窗口,在既有侧重环境维度相关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引入社会和治理的工作要求,既有利于指导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走向下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更有利于与国际ESG相关标准、评级、投资的对接。

二是正式明确将环境、社会、治理的发展要求自银行业保险业自身,延伸至银行业保险业的相关利益方尤其客户的ESG管理。之前对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工作的政策要求,多数仅重视银行和保险机构自身的绿色工作,仅部分涉及对其客户绿色表现的要求,例如2021年7月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要求进行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和部分投融资活动(项目融资针对项目,非项目融资针对融资主体)的碳核算,对金融机构客户环境表现进行约束进行了初步尝试。

而此次《指引》的推出,延续并提升了这一工作要求,一方面不仅要求评估重点客户,而且要求评估客户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主要承包商、供应商的绿色表现;另一方面,不仅要求评估上述利益相关方的环境表现,进一步要求评估和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全面表现,并分类授信和投资政策,分类风险管理,旨在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导向的约束和倒逼,推动实体企业注重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绿色表现,有效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资源配置导向。

三是环境、社会、治理的绿色发展要求自个别环节,全面覆盖至银行和保险机构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到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直至监督管理,并且在各个环节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实施要求,最后明确落实的时间表,要求“《指引》实施之日起1年内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规定”,对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表现和绩效的提升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

四是引导自单一的经济风险管理,向综合的经济、环境、社会、治理风险管理提升。气候环境相关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会对实体经济带来直接影响,并由利益相关方传递至银行和保险机构。在目前国际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加大,在这一背景下,《指引》要求银行和保险机构不仅关注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而且要求识别、监测和防控主要利益相关方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评估,全面提升原有侧重经济表现的风控管理体系。

五是鼓励从绿色金融存量供给向增量创新侧重,同时积极运用更多科技手段。随着实体经济向低碳绿色转型,将出现新的经济业态、新客户群体,催生新的绿色融资产品和绿色保险产品需求,基于此,《指引》要求推动绿色金融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时满足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需求。此外,为提高绿色金融工作效率、降本增效,《指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明确了政策支持。

六是要求自运动式减碳向“先立后破”纠偏,渐进有序降碳。银行和保险机构对于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支持,应该两方面齐头并进:一是重点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二是重点通过转型金融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基于此,《指引》要求,在绿色产业尚未发展到位的情况下,仍需要对传统高碳产业提供降碳、减碳的金融支持,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以保证我国能源供给安全和产业链供给链安全。

七是体现大国责任担当,“增强绿色内功”同时重视“绿色输出”。《指引》要求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对“一带一路”等境外低碳绿色建设。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支持全球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需体现大国责任担当,之前中国已提出《“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此次《指引》进一步细化要求加强对项目本身、对项目发起人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为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未来参与支持境外项目提供了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明确导向。

八是自侧重政策鼓励、向鼓励与约束并重、明确主体责任转变。在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发展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多以支持性的鼓励政策为主。但经过数年绿色金融工作的积累,不论银行保险机构自身,还是涉及利益相关方的实体经济,均已具备同时强化负面约束的条件。《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将绿色金融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将之前“做了加分”、“不做不得分”,强化为“不做减分”,政策力度显著增强。

最后,《指引》多次强调合格、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绿色金融相关支持,一方面,由于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总体尚处初步发展阶段,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专业储备予以推进;另一方面,为避免“漂绿”、“染绿”“假转型”,也需要合格、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的鉴证、评估或审计。



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建设任重道远

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对于其他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具领先性,包括银行的绿色金融治理(组织建设、制度和能力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重点支持绿色领域(绿色信贷管理)、ESG或环境信息披露(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所有法人银行均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上市银行100%披露了环境、社会、治理相关报告,而其他上市公司披露率仅37%。)、全面推进绿色金融科技建设等,但客户端的ESG管理方面相对不足。客户的ESG风险是否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相关?如何在原有的风控体系中加入ESG指标?如何获取这些强风险因子数据?强风险相关的ESG因子数据中,如何识别预警事前风险等,是困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问题。此外,客户的ESG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也是导致该工作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险行业的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较慢,目前监管机构尚未出台绿色保险的官方定义和绿色保险目录,保险产品是否属于绿色保险?如何将绿色表现与“保费“挂钩结合?融资客户的ESG风险与保险和再保险以及其他投资工具相关性如何等,目前尚处探索时期,而保险机构自身的ESG管理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指引》的发布,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和ESG管理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有效提升银行和保险行业的绿色金融建设。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作为银行业和保险业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是地方监管机构、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下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指引,同时也是绿色金融领域所有其它相关机构和企业,包括第三方绿色金融服务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相关实体企业等下一阶段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自身绿色金融建设、推动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引导。

中诚信绿金作为长期专注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将以《指引》为工作导向,加强对《指引》的学习和深刻理解:一方面全方位、认真贯彻落实《指引》要求;另一方面提高政策站位,将《指引》的政策要求,转化为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动作为。

过去数年,中诚信绿色金融科技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构政策咨询,为银行和保险机构提供ESG评级和报告、绿色信贷识别、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效益测算、碳核算、银行保险客户ESG分类管理、环境压力测试、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转型类债券绿色银团贷款评估认证、绿色金融碳金融转型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保险机构ESG投资策略、绿色金融相关培训和能力建设等。未来,在《指引》的指导下,中诚信绿色金融科技将进一步增加绿色金融服务供给、增强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为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为金融支持中国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贡献自身专业力量。



电话:020-83702021
邮箱:gzgfa2020@163.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1403室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 . 备案号:粤ICP备2021111744号-1